Monday, June 23, 2014

[转载]从 “剩女” 看性别语言学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两性的情爱关系以及婚姻关系,是其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注脚与映射。与之相关的词语,就是对这种注脚与映射的忠实记录。近来颇为流行的“剩女”一词,记录的就是当今年轻一代两性关系的不对等以及其社会角色的伪平等。
男性是现有婚姻模式的受益者,从男性的“利益”而言,关键环节是把女性驱赶进入婚姻。从女性的“利益”而言,保持经济与精神的独立,寻找心灵之伴侣,是实现婚姻平等的前提。在寻找和等待中,一批优秀的女性进入大龄未婚行列。
剩女是男性的潜资源,而非资源。在把潜资源变作资源的过程中,“剩女”一词是男人的一种战术。用一个词包围了所有大龄都市单身女性。给这些本来享受岁月静好的女性贴上污名的标签,把她们从女性群体中甄别出来,运用语言的杀伤力,并动用媒介的力量对其进行围剿。
在“剩女”这个词汇背后,其实是一代独立女性群体,拥有自我意识、独立人格和生活方式选择权,在“单身”为她们框出的自由领域里认真地活着。她们之中,绝大多数不拒绝婚姻,只是拒绝不完美的选择。选择独身生活,本来就是女性正常的权利;而且社会经济与文化愈发达的地区,文化层次愈高的人群,女性的独立意识就愈强。但这也阻止不了社会为这群追求独立的女性贴上“剩女”的标签。
我们的社会最擅长的就是贴文化标签,而女性则是被贴得最多的。女祸、女孽、红颜祸水从先秦一直流传到当代,是社会对美丽女性的恶意贬斥。拒绝逆来顺受的女子被称为悍妇、泼妇、母老虎、河东狮。对男人“无毒不丈夫”之说暗含着“理解”与“赞许”;而论及女性,却是“最毒妇人心”,抨击得彻底而恶毒。
在当代,由于媒介文化、网络文化、漫画文化的影响,女性的标签也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局面,如欲女、干物女、宅女、熟女、拜金女等。这些标签就像超市里的“主食区”“副食区”“生鲜区”“干货区”“水产区”“调料区”“折扣区”一样,方便男性按图索骥。因为每个词语的后面都有定义、指称和范例,并有每个类型的性格分析,交往规则等。
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常被引用的概念:“标签理论”。这个理论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常常和所贴上的标签有关,一个人如果一旦被贴上了有意义的标签,她的思想、行为就会开始去“符合”这个标签上的描述。如有的“剩女”就会表现出先发制人的孤傲、尖锐、不合群、不享受生活等等刺猬一般的行为模式,或者是另一种极端的自我放弃,过着过度喧嚣的生活。
这个世界本来没有剩女,每一个不拒绝婚姻的女性都是走在婚姻的路上。剩女本来只是语言学里的一个新词,一些人(包括所谓的剩女自身)致力于把它具象化了。语言的杀伤力加上媒体的生存法则,一起制造了这起文化现象。在当代,文化现象基本就是由一部影片、一本书、一个人的言论所引起的社会思想骚动,现在竟然微观到了一个词。
这是一场语言学意义上的骚动,是语言工具论的一次例证。就如100多个带有女字旁的贬义色彩的汉字;就如“走光”“性感”“破鞋”等戏弄女性的词语,以及现在出现的“被剩”显示出的女性生活的非主流。其产生与存在是因为整个语境都是男性的。
但是,词语是生命体,有或长或短的生命周期。随着社会的多元和进步,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被普遍认可,结婚生育成为个人的生活选择不再被社会施压时,单身被认定为是和婚姻平等的一种生活方式时,“剩女”这样带着传统价值判断的词将不会再是一个热点词汇,会变得过时乃至消亡。
“剩女”死亡之时,大批优秀女性将获得新生。
(2010年10月8日《中国妇女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